部队心理防线是确保官兵心理健康、提高战斗力的关键。近年来,我国军队高度重视心理学科建设,不断拓展心理服务途径,打造军事医学心理防护盾牌。本文将从心理学科建设、心理服务途径、心理测评与干预等方面,揭秘部队心理防线的锻造过程。
一、心理学科建设:从蹒跚起步到专业发展
上世纪90年代,我国军队心理学科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,学科建设薄弱,缺乏高学历人才和专业的实验室。进入新世纪,军队意识到心理学科建设的重要性,开始加强心理学科建设。
- 引进高端人才:学校请来校内外的院士名家,围绕心理学科建设进行把脉会诊,为学科发展提供决策参考。
- 完善课程体系:将心理学科纳入军事医学学科体系,开展医学心理学、护理心理学等教学任务。
- 建设专业实验室:为心理学科建设提供必要的硬件设施,如心理测评室、心理咨询室等。
二、心理服务途径:全方位、多层次、立体化
- 心理教育: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,提高官兵的心理健康意识,普及心理健康知识。
- 心理咨询:为官兵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,解决心理困扰和问题。
- 心理测评:定期对官兵进行心理测评,了解心理状况,为心理服务提供依据。
- 心理干预:针对心理问题,采取心理干预措施,如认知行为疗法、心理疏导等。
三、心理测评与干预:精准“把脉问诊”,强化心理防线
- 心理测评:采用科学的心理测评工具,对官兵进行心理测评,了解心理状况。
- 精准干预:根据测评结果,为官兵提供个性化的心理干预措施。
- 案例分享:通过分享典型案例,提高官兵的心理健康意识和应对心理问题的能力。
四、创新开展“两支队伍”及心理骨干体系化培训
- “两支队伍”:基层两支队伍及心理服务骨干,既是感知官兵思想的雷达站,更是防范风险的前哨岗。
- 体系化培训:通过法规学习、技能强化、经验共享等环节,提升心理骨干的能力。
- 军地联动:军地资源优势互补,共同提升心理服务能力。
五、总结
部队心理防线是确保官兵心理健康、提高战斗力的关键。通过心理学科建设、心理服务途径、心理测评与干预等措施,我国军队已初步构建起坚不可摧的心理防线。在今后的工作中,我们还需继续努力,为官兵提供更优质的心理服务,助力部队建设。